如果要你立刻說出一隊傳奇搖滾樂隊,我相信皇后樂團(Queen) 一定榜上有名。Queen毫無疑問是膾炙人口的搖滾樂隊,不同年齡層的人都必定會聽過他們的作品,但對於樂隊背後的故事,大家又知道多少呢?2018年上映的《波希米亞狂想曲》以樂團的成軍歷史為藍圖,闡述不同經典金曲的創作經過,更重點刻畫樂團主唱佛萊迪·墨裘瑞大半生的心路歷程。由於是商業電影的緣故,電影中的橋段想必然會與現實有所出入,所以這次不會討論電影與現實的準確性。

生而孤獨的天才
主角佛萊迪·墨裘瑞無疑是一個天才,他天生精湛過人的唱功,別具一格的音樂創作能力,以及在舞台上表演的渲染力,註定他早晚會成為一代巨星。但天才如佛萊迪,他更是一個孤獨的人,佛萊迪不願他人知道自己的身世,厭棄印度裔的身份,甚至放棄了本名Farrokh Bulsara,在日後將其更改為為人熟悉的Freddie Mercury。在電影一幕中,佛萊迪帶了樂隊成員,以及當時的女伴瑪麗回到老家中聚會,當家人們友善地向成員及瑪麗介紹佛萊迪的童年時,佛萊迪一臉不情願及離開餐桌。瑪麗和成員們明顯的想更認識佛萊迪一點,但佛萊迪的內心卻把他們拒之門外。
綜觀全片,佛萊迪一生中都在尋找能夠明白自己的人,他卻恐懼把自己的一切分享給別人,他既想得到愛,卻又不斷推開身邊願意關懷他的人,結果陷入迷茫當中,其中最難開口的必然是自己的性取向。佛萊迪並不是從小就發現自己是同性戀,他當時已經是在和瑪麗穩定戀愛當中,卻在巡迴演唱會當中,感受了異國男性的魅力,開始醒覺原來自己根本是同性戀者。佛萊迪知道瑪麗並不會因為他的性取向而絕交,但也因為當時的人對同性戀的接納程度還未夠高,因此他亦不敢向其他親近的人表示自己的性取向,唯一可以「信任」的人只有同樣是同性戀的男伴保羅,結果卻被保羅加以利用,使他離開了昔日的樂隊成員,更使佛萊迪的事業倒退千丈,終日過著紙醉金迷、醉生夢死的糜爛生活。

瑪麗這個角色是劇中最特別的存在,她是佛萊迪陰沉內心中的一線光。一直陪伴著佛萊迪和皇后樂隊的成長的她,在佛萊迪坦白自己是同性戀者時,她明白佛萊迪內心一直的掙扎,兩人即使在分手後亦能保持像親人一般的身分。在佛萊迪身處最迷茫的時期,亦是瑪麗冒著大雨趕到佛萊迪家中把他罵醒。多得瑪麗的不離不棄,佛萊迪終於知道其實自己身邊一直以來都有人陪伴著他,瑪麗如是、皇后樂隊的成員如是、佛萊迪的家人如是,佛萊迪開始接納身邊的親人朋友,最終亦在生命的接近尾聲的時候,在舞台上作最後一次綻放。
佛萊迪生來就是一個矛盾的存在,他既因音樂天份而自負,亦因性取向而自卑;他既想得到他人認同,亦害怕表達自己。因此,他才會在事業如日中天時,陷入迷惘當中。幸得身旁的人不離不棄,才可以在生命終結前,有過一段短暫美滿幸福的時光。佛萊迪·墨裘瑞的一生可以說是悲劇,但同樣地寫實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