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不可能的任務》系列來到了第七集,這一次《不可能的任務7:致命清算》會分拆成上下部曲,而第二部曲預期將會在2024年6月上映。醜話說在前頭,我可是沒有看過《不可能的任務》之前的集數,就算是看過了也記不清楚劇情了。
可能我一直對於系列電影抱有一種偏見,倘若故事間是有關聯性的話,我必須要從第一集開始看才能完整消化劇情,這樣會花費不少時間;而且在系列電影容易產生審美疲勞,電影很難要求主人公有著久遠而可觀的角色曲線,如果角色故事成長較為平淡,電影往往變得乏味單調,所以我一直也沒有完整看完一遍《不可能的任務》的系列。但由於這一集的導演克里斯多福麥奎里(Christopher McQuarrie)也說了,即使是新觀眾,也不會看不明白,所以這一次的影評是從一個新觀眾的角度去下筆。
《致命清算第一章》的動作場面確實引人入勝,塵土飛揚的沙漠槍戰、穿梭羅馬城的汽車追逐,威尼斯窄巷對決,到最後的火車廂大戰,都看得觀眾咋舌不已。印象最深的是窄巷那場戲,在狹路的空間對決讓壓迫感更強,加上伊森要盡快趕去救援隊友,令到氣氛加倍緊張。已經61歲的阿湯哥一如以往地身體力行,高速狂奔,不要命似的拍攝著各種動作特技,這種敬業的態度實在令人敬佩。
在這次《致命清算第一章》中,「不可能」的不僅僅是動作特技而已,電影的拍攝過程更加像不可能的任務。電影的拍攝碰巧撞上了疫情爆發,世界各地的城市開始圍封,加上工作人員因染疫而停工,令拍攝的情況困難重重,就連阿湯哥也按耐不住,出口責備現場不遵守防疫規條的工作人員,《致命清算第一章》就是這樣硬撐過來的一部作品。所以我也更加樂意去買票進場看電影,支持一下各單位苦苦堅持的成果。
看完這部電影後,我之前的憂慮也的確反映在電影上,就是主人公伊森韓特的成長曲線似乎已經到了盡頭,但我覺得這是電影的鋪陳不足所造成的。首先,我們先看看電影的反派,有自主意識且實力強大的人工智能–生存體The Entity,基本上能理解為可以控制任何連接上網絡的東西。無可否認,近年來AI人工智慧風氣盛行,不論是ChatGPT或是AI翻唱歌曲,都成為網上熱話和世界趨勢,這一次電影以人工智慧作為反派,看上去的確能讓觀眾產生共嗚,但最後的效果卻不如人願。
電影中沒有清楚說明生存體的動機是甚麼,我們不知道為甚麼生存體為甚麼要在開場戲就把自己封在海底下,又不知道它是如何認識和招募它的手下蓋布瑞,它的野心究竟是甚麼呢?觀眾對這個反派只有一知半解。至於蓋布瑞同樣如是,我們不知道他跟伊森因為甚麼任務內容而幹上,只知道他以前當面殺過伊森曾經的愛人。如此模糊不清的設定上,令觀眾難以投入電影的劇情。一個完整的反派應該要被觀眾所理解,即管他的理念不被別人所接納。就好像《復仇者聯盟》電影中的薩諾斯一樣,他的做法雖然偏激,但觀眾們能理解他這個做法,甚至有人會同情他的遭遇。所以在《致命清算第一章》中,沒有一個妥善處理好的反派很難襯托出主人公伊森的成長。
至於伊森和伊爾莎的情感交流亦有所不足,除了開場不久的沙漠救援行動,之後伊爾莎便淪落為解釋劇情的工具,先不論像我這些新觀眾,我相信老觀眾們也會渴望伊森和伊爾莎有更多的情感鋪敘,這樣一來討好老粉絲,二來能讓新觀眾更加認識伊爾莎,三來在伊森失去伊爾莎的時候會呈現出更加豐富的情緒起伏,增加戲劇張力。可惜《致命清算第一章》中卻花過多情節在伊森和葛莉絲互動上,沒有好好發揮伊爾莎這個角色。
總括而言,《不可能的任務7:致命清算 第一章》在動作場面上的確令觀眾們目不暇給,可惜在文戲上欠缺鋪陳,希望第二章能補完這些不足,成為一部「文武雙全」的電影。